【港。紋身】屬於香港人嘅紋身人口普查結果結果分享
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在數個月前,紋身說舉行了香港史上首個以紋身為主題的人口普查。在各方讀者鼎力支持下,本次普查收到了超過3,500名紋身愛好者的回覆,成果可為十分理想。在此必須再次感謝各位的幫忙與協助。沒有您們的分享,本次紋身說的人口普查也不可能成功舉辦,也期望本次活動的成果,能對針對紋身這項藝術的學術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,在未來對於紋身有更多,更深入的探討與分析。
在收集了大家的回覆,並加以沈澱後,也到了與各位分享本次普查結果的時候。礙於篇幅所限,挑選了數個最多人回覆的問題,與所收到的答案,在此與大家分享。
只有男人才會紋身?!你以為還是1859年?
在本次普查收到的逾3,500個回覆中,有超過56%的參加者為女性,而接近42%的參加者為男性,此外,亦有2%的參加者為非二元性別的紋身愛好者。結果顯示在2023年,紋身早已並非只是陽剛的代表,或是男性的專利。只要是喜歡紋身藝術的人,都能接觸與進入紋身的世界。
而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(Outlook.com )於2023年於美國境內進行的同類普查,美國男女在紋身比例中,也呈現同樣的結論。約有37%的女性參加者有一個或以上的紋身,而男性方面則只有27%。
關於參與普查的受訪者,其年齡大多介乎18-30歲的青壯年齡,有超過70%的受訪人士首次接觸或了解紋身都是來自網路上有關紋身的資訊,以及朋友的介紹與推薦。
Pew Research Center的調查亦顯示,有3成2的受訪者至少有一個紋身,數據亦顯示相比起2012的21%和2006年的6%,呈明顯且穩定的上升趨勢。
當仔細分析各個年齡層的紋身愛好者時,多達58%,18至29歲的千禧後,或是年輕族群有至少一個紋身,對比80後的38%和50歲以上的受訪者約20%的紋身覆蓋率,可見紋身在目前環境中,對年輕人有著較大吸引力。
嘗試用學術角度分析上述所得結果, 引用樹洞香港於2021年「【紋身心理學】 你有一個跟隨你一生的印記嗎?」一文中的內容,學者Roggenkam 從Tattoos as a window to the psyche: How talking about skin art can inform psychiatric practice一文闡述的理論有助說明為何不同年紀或性別的人對紋身,會有著不同的行為動機。
年青人希望透過紋身來維持一個獨特的自我形象(self-identity),引人注意。他們追求一個與別不同的外表,亦認為紋身是一種時尚的藝術讓他們貼近現時的潮流,從而融入主流群體。此外,紋身亦可作為一個「忍痛」的指標,而這種疼痛亦是其中一個令人享受紋身的原因。同時,文中亦指出女性偏向將紋身視為個人裝飾,或表達出獨立的形象;而男性則偏向將紋身視為群體身份的象徵。所以紋身或許會為不同的群體帶來共同性,但與此同時,我們每個人亦賦予紋身獨有的意義。
同時,年輕人普遍渴望展示自己與眾不同,和在同輩中獲得認同感的傾向,亦能同能作證。
Hans Jürgen Eysenck 及 Sybil Eysenck 的學說中提及,一個人的外向性(extraversion)及內向性(introversion)取決於他的皮質層激發(cortical arousal),繼而影響他對外界事物的反應。內向的人有著較高水平的皮質層激發,所以他們會對外界的刺激更敏感,因此他們會避免過度的刺激。
相反,外向的人有著較低水平的皮質層激發,所以他們會刻意去尋求刺激感。利用這套理論,學者指出大多數有紋身的人都是外向的,他們希望通過紋身獲得社會刺激,吸引他人的注意 (Copes & Forsyth, 1993)。 而近年的研究也支持這論點,指出有紋身的人在 測試中擁有較多的外向性特質 (Swami, 2012)。此外,他們還擁有較高的獨特性需求(need for uniqueness )及與眾不同的外觀投資(distinctive appearace investment),藉此證明喜愛紋身的人都渴望「顯得不一樣」。
當更深入了解每位的紋身故事時,發現有63.6%的受訪者都是在18-25歲時擁有他們的第一個紋身,在延伸到為何決定紋身時,不少受訪者都說到是給自己的成人禮物,又或是為自己打開人生新一頁的象徵。
不同地區的人對紋身的原因有否差異?於美國,有69%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之所以會紋身,是為了紀念與銘記的用途。約半(47%)的人會選擇以紋身展示他們的信仰,而32%的受訪者通過紋身裝飾自己的身體與外觀。
大家有什麼樣的故事,或是契機去紋第一個身?
人們都說:「紋身,只有零個,與無限個。」當踏出了決定要紋身的第一步,似乎也就「回不去了」,那究竟,大家都是因為哪些原因,決定要第一個紋身的呢?
有些讀者分享了親人離世的故事,又或是想透過紋身的過程,去記住生命中某一個瞬間,在2800多個回覆中也不乏簡而精的答案,那便是認為紋身「型」「靚」「正」。
本次普查除了意在更深入了解香港紋身愛好者,同時亦有研究香港紋身市場的部分。在消費者選擇紋身師時,常見的接觸途徑會有社交媒體,超過90%有意紋身的受訪者都有使用Instagram搜尋適合的紋身師,而傳統的「口耳相傳」在此範疇亦同樣重要,有52.3%的受訪者反映,在選擇紋身師時,會考慮身邊家人或朋友推薦的紋身師。
另外,亦有接近23%,超過750名受訪者在搜尋紋身師時,選擇使用紋身說網站TattooSays.com,網站上有著超過上百名紋身師的專頁,以及逾千幅紋身作品供用家參考。
在尋找紋身師時,大家又會如何抉擇?
時常有讀者跟我們反映,在云云眾多紋身師中,如何挑選真正適合自己的那一位。除了研究他們過去的作品與風格外,本次普查詢問了各位的意見,並發現有意紋身的朋友,最注重的因素為紋身師的技術,其次是他們的聲譽,令人較為意外的發現是,價錢與收費並非受訪者們最看重的因素,反而是如上述一般,紋身師的口碑與能力才是左右消費者們決定的最主要原因。
關於受訪者們消費在紋身的銀碼,其大致分佈可以說是頗為平均,從少於$(港幣)5000的23.4%,$5000-$10000的25%, 以及$10000-$30000的31.9%,在消費金額超過$30000後,人數呈遞減現象。
在選擇第一個紋身時,接近4成(38.3%)的受訪者會選擇手臂位置,其次是9.8%的背部,與8.6%的小腿,紋身師在構思Flash圖時,不妨多多考慮可以放置於以上部位的圖案。
在嘗試探討受訪者對紋身是否有對他們的生活構成影響時,問卷亦產出值得深入研究的結果。首先,在受訪者的工作是否要求他們遮蓋紋身時,有接近80%的回覆為不需要,但當中的35.5%選擇了「不需要,但要儘量低調」的選項,可見,不少工作仍對僱員擁有紋身,有著不成文的規定或限制。
對比不同社會對紋身的整體接受程度,多達8成的美國受訪者認為社會對紋身者沒有任何歧視,而大部分受訪者同意美國社會對紋身文化較為開明。與香港和其他亞洲地區相比,歐美地區對紋身人士亦有著較寬鬆的就業壁壘,BBC於2019年的報導提及新西蘭航空將廢除一切有關紋身的僱員限制,而倫敦警察處亦已經放寬入職時關於紋身的審查。
【港。紋身】人口普查小總結
本次【港。紋身】能獲得如此好的反應,必須感謝所有支持我們的讀者與紋身界的好友們。除了以上向大家公開了的部分數據,普查中還有更多有趣的發現,將陸續於社交媒體或紋身說網站分享。有意繼續探討逾3500名「紋身發燒友」分享的故事的朋友,就記得留意紋身說的IG與網站了!
紋身說是一家推廣紋身文化的多媒體企業,於Facebook, Instagram, Youtube上皆設有專頁。以打破傳統框架為目標,致力將紋身及相關文化帶入日常。紋身說的自家平台匯聚眾多紋身師及其作品圖集,為有意紋身的人士提供參考。
Find Your Next Tattoo at Tattoosays.com
更多紋身相關文章:
紋身邊度最痛?即睇紋身位置疼痛程度表
【紋身後必讀】紋身後護理的 10 大要點
【紋身入門】Tattoo 前要知的 11 件事:圖案、價錢、禁忌等